中银基金原总经理、基金行业老将李道滨最新动向曝光。
【资料图】
据了解,李道滨正在筹建一家公募基金公司,并已向证监会提交设立公司的申请材料。
李道滨自2000年加入公募基金行业,是一位从业20多年的基金老将,他是销售条线出身,在嘉实基金一路提拔至分管市场的副总,此后转战中银基金担任总经理接近10年时间。在中银基金任上,他带领团队曾将公司规模带入行业前六,中银基金也成为银行系当时第一大公募。
2021年11月,李道滨挥别任职9年的中银基金。此后其去向一直成谜,彼时有圈内人士透露“他可能会休息一段时间”。
此次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,也意味着这位短暂“作别”公募基金行业的大佬再次回归!
李道滨申请设立基金公司
证监会网站显示,李道滨等正式递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申请,该申请材料已于2023年7月10日获接收。
记者向业内人士确认,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的李道滨正是大家熟知的资管大佬。这也是李道滨自2021年11月离任中银基金总经理一职后,最新动向首次被曝光。
2021年11月5日晚间,中银基金通过深交所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的公告,公告中称,总经理李道滨因个人原因于11月5日离职,董事长章砚代任总经理一职。
李道滨离职,一度引发广泛关注。彼时对于其离职后的去向,行业内外猜测很多。有接近李道滨的圈内人士透露,“他可能会休息一段时间”。也有人表示,“他可能会离开公募基金行业。”
业内对李道滨的评价颇高。在很多熟悉的人口中,他做事雷厉风行,执行能力较强,能清楚把握行业发展趋势。此次李道滨申请设立基金公司,也意味着这位老将即将回归公募。
耕耘公募行业20年
在公募行业甚至整个资管行业,李道滨都称得上大佬级别的人物。
相关资料显示,李道滨具有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,他在1988年7月至1990年9月任职于厦门华侨博物馆,1993年7月至1998年9月期间任职于中国厦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。
此后,他进入公募行业,并成为从业20年之久的老将。
2000年10月,李道滨起任职于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,历任市场部副总监、总监、总经理助理和公司副总经理,在嘉实基金分管市场条线工作长达12年时间。
他在嘉实基金职业生涯中最被业内津津乐道的是2006发行的嘉实策略混合基金首发规模突破400亿,创下公募基金首发规模新纪录,这一新基金成立规模记录直到2017年才被工银瑞信丰淳债券基金打破。此外,他当年首创老基金分红拆分,净值归一的营销方案,推动公募基金营销创新。
多位业内人士评价,“基金公司新产品发行布局可以反应出整个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,需要对行业发展有比较深的洞察力。李道滨深谙行业发展和市场运行规律,能够准确把握产品布局方向。”
之后他于2012年4月从嘉实基金离职,同年8月出任中银基金总经理,也是中银基金历史上第二任总经理。直到2021年11月离任,李道滨在中银基金总经理职位上任职接近10年之久。
在中银基金期间,他同样战功颇丰,将中银基金规模排名从行业中游水平一度带入行业前十。2013年,中银基金年末规模为1217.09亿元,行业排名上升至第六名,在“银行系”公募基金中规模位居第一。到2018年,中银基金规模排名稳定在前十左右,同时公司利润从1亿元最高上升到10亿元左右,到达中银基金的巅峰。截至2021年9月30日,中银基金旗下基金207只,管理规模总额近4000亿元。
另据Wind数据显示,就非货规模而言,在李道滨入职前,中银基金在2011年底规模只有280.36亿元,行业内排名第26名;2012年末,中银基金规模达到399.54亿元实现同比超40%的增长;2016年末,中银基金非货币基金规模达到1655.84亿元,同比大增78.09%,首次挤入行业前十名,此后多年一直保持着行业前十水平。
对于中银基金的迅速崛起,业界认为离不开李道滨出色的战略规划能力以及优秀的营销策略。有熟悉李道滨的业内人士表示,“在他任上机构业务发展很快,同时在固收上布局了重兵,让公司取得了飞速发展。2020年中银基金在兴业银行渠道发行的固收加基金,首发吸金上百亿,背后也离不开总经理所做的工作。”
个人系公募发展分化
如果此次李道滨等申请设立的基金公司获批,个人系公募也将迎来扩容。
自2015年泓德基金宣告成立起,个人系公募已走过8年历程。截至目前,已有25家个人系公募基金公司(包括“私转公”公司),管理规模接近5000亿元,仅次于银行系、信托系和券商系基金公司,成为推动公募基金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个人系公募在数量和规模上扩容的同时,也面临着高光背后的挑战和分化的格局。
Wind数据显示,24家有产品的个人系公募中,半数以上管理规模不足百亿。同样为业内大佬创办,这些公司中不乏管理规模超过900亿的,也有管理规模尚不足1亿的。管理规模仍在个位数的公司达到6家,另有4家不足50亿。
对此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,整体规模分化与核心团队的背景、公司发展战略等因素密不可分。个人系公募的发展,离不开好的市场口碑,如果核心团队原来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,对公司初期规模扩展会有很大帮助。第二,公司的投资团队和市场团队能否抓住机会前瞻布局,能否得到渠道的支持也非常关键。
另一位公募人士则分析道,“2018年个人系公募的最多,有8家,然后是1家、5家、1家,今年至目前仅有2家。大家的成立时间不长,并且还有2018之后的较长下跌,发展环境其实比较艰难,尤其受近两年多疫情影响。另外虽然有很多‘大佬’,但若没有了相关的平台支撑,其‘高度’是会有所降低的。”
但在更多公募及业内人士看来,当前管理规模显现的差异化特征是正常现象,此时谈“分化”还为时过早。此番老将李道滨回归,能否在波动不止的市场中乘风破浪?又会为公募行业带来怎样的新鲜血液?我们拭目以待。
来源:中国基金报 记者:张燕北
审读:孙世建